深夜饑餓怎么辦?專家教你三招“騙”過大腦!
“明知道熬夜傷身,卻因為工作不得不挑燈夜戰;明知道深夜進食容易胖,但肚子卻不爭氣地咕咕叫……”這或許是許多現代人的真實寫照。近日,在央視體育頻道的一檔健康節目中,來自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的陳偉主任醫師,就針對這個“世紀難題”給出了一個科學又有趣的管理方案。他指出,對于那些因夜班、跨國會議等原因“不得不吃”的人群,與其痛苦地忍饑挨餓,不如學會如何巧妙地“騙”過大腦,既能滿足口腹之欲,又不會給體重管理帶來負擔。
為什么一到深夜,我們就特別“饞”?
在探討“吃什么”之前,我們先要明白,深夜的饑餓感為何如此強烈。陳偉醫生提到,這背后有“激素”的影響。科學研究表明,睡眠不足或熬夜會擾亂我們體內兩種關鍵激素的平衡:“饑餓素”(Ghrelin)和“瘦素”(Leptin)。
? 饑餓素:由胃部分泌,能強烈刺激食欲。熬夜時,其分泌會增加,讓我們感覺更餓。
? 瘦素:由脂肪細胞分泌,作用是抑制食欲,告訴大腦“我飽了”。熬夜則會導致其水平下降。
一增一減之間,大腦接收到的信號就是:“快!我需要能量!我非常餓!”這種饑餓感往往不是生理性的真正能量匱乏,而更多是源自大腦的“渴求”和習慣。因此,應對它的策略,關鍵就在于如何安撫我們的大腦。
協和醫生的“三步飽腹法”,巧妙繞開熱量陷阱
面對深夜來襲的饑餓感,陳偉醫生給出了一個循序漸進的應對三部曲,核心思想就是“躲過大腦監控,騙過大腦的感覺”。
第一步:“投石問路”——先喝一杯溫水
當饑餓感初現時,別急著沖向冰箱。先喝一杯200毫升左右的溫水。這不僅能補充身體在熬夜時流失的水分,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占據胃部空間,產生輕微的飽腹感。很多時候,身體只是渴了,卻被大腦誤讀為“餓了”。這一步可以幫你有效甄別是“真餓”還是“假餓”。
第二步:“釜底抽薪”——優選低能量密度食物
如果喝水后饑餓感依舊,那就到了可以“動口”的時候。此時的選擇至關重要。陳偉醫生推薦的是低能量密度的食物,即體積大、水分足、纖維多、但熱量很低的食物。
推薦選擇:
? 黃瓜、西紅柿:正如視頻中提到的,它們含水量高達90%以上,熱量極低,一根黃瓜(約200克)的熱量僅為30千卡左右,既能“充饑”,又能補充維生素。
? 芹菜、彩椒:富含膳食纖維,需要更多咀嚼,可以延長進食時間。
? 清淡的菌菇湯:如一小碗紫菜蛋花湯或蘑菇清湯,暖胃的同時帶來滿足感,熱量也容易控制。
這些食物能迅速填滿你的胃,向大腦發送“飽了”的信號,而你實際攝入的熱量卻非常少。
第三步:“終極絕招”——高飽腹感的“耐嚼”零食
對于饑餓感特別頑固的朋友,如果吃了蔬菜還是覺得“嘴巴寂寞”,可以啟動第三步。選擇那些需要“充分咀嚼”、消化慢、飽腹感強的食物。
推薦選擇:
? 低鹽牛肉干/雞胸肉干:正如醫生所說,它們富含優質蛋白質,質地堅韌,你無法狼吞虎咽,必須“費勁地”慢慢嚼。這個“費勁”的過程,恰恰給了大腦足夠的時間來接收飽腹信號。根據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,成人每日食鹽攝入量不宜超過5克,因此務必選擇“低鹽”或“原味”的產品。
? 粗糧小餅干:選擇無額外添加糖、富含膳食纖維的全麥或燕麥餅干。它們同樣需要充分咀嚼,且升糖指數較低,不會引起血糖劇烈波動。
? 一小把原味堅果:如杏仁、核桃(約10-15克),富含健康脂肪和蛋白質,飽腹感極強。
? 無糖酸奶或一個白煮蛋:優質蛋白質的絕佳來源,能穩定地提供能量和飽腹感。
這一步的精髓在于“慢”。通過延長咀嚼和進食時間,我們成功地“騙”過了急躁的大腦,讓它在攝入少量食物后就感到心滿意足。
深夜飲食“黑名單”,這些食物請遠離
有推薦就有“黑名單”。以下幾類食物是深夜的“熱量炸彈”和“睡眠殺手”,請務必避開:
? 高糖甜食:蛋糕、餅干、含糖飲料等,會導致血糖如過山車般急升驟降,不僅易囤積脂肪,還可能干擾睡眠。
? 油膩重口食物:炸雞、薯片、燒烤、方便面等,脂肪含量高,難以消化,會加重腸胃負擔,甚至引起反酸、影響睡眠質量。
? 含咖啡因和酒精的飲品:咖啡、濃茶、奶茶等會刺激神經系統,讓你更難入睡;酒精看似助眠,實則會嚴重破壞深睡眠結構。
結語
體重管理并非嚴苛的苦行,而是一門與身體、與大腦巧妙溝通的藝術。對于那些因生活節奏而不得不在深夜進食的人來說,不必過分自責。記住陳偉醫生的三步法:先喝水,再吃低卡蔬菜,最后選擇耐嚼的高飽腹感零食。通過這些聰明的選擇,我們完全可以做到“少量吃,但是不會胖”,在滿足口腹之欲的同時,輕松守護我們的健康與身材,實現生活與健康的和諧統一。
(央視網)